《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新会柑皮含茶制品》发布
12月24日,广东省江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新会区政府,举办《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新会柑皮含茶制品》(以下简称《标准》)宣贯会,对标准的编制、内容进行解读。
据悉,《标准》由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、江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、新会陈皮协会等单位共同制定,立足江门市地方食品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,填补了江门市新会柑茶生产管理规范的空白,解决了新会柑皮含茶制品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问题。
陈皮产业快速发展
广东有句俗话:“广东有三宝:陈皮、老姜、禾秆草。”其中陈皮指新会陈皮。用新会柑晾晒的陈皮具有化痰止咳、化瘀暖胃等功效。新会陈皮越陈,其香越清,其味越纯,其效越佳,其品越高,素有“百年陈皮胜黄金”“千年人参,百年陈皮”的说法。
近年来,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迅猛,形成集柑橘种苗繁育、果品生产、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食、药、茶、健等多形态产业转变,逐步发展成以新会柑皮含茶制品为重点产品的产业布局。2017年,全产业产值60亿元,品牌价值89亿元;2018年产值预计达到88.9亿元。
新会陈皮产业体量迅速膨胀的重要基础,是江门市新会柑茶制品生产企业数量的倍数增长。江门市获证新会柑茶制品生产企业从2015年的40家,发展到2018年的296家,涌现出新宝堂、丽宫、陈皮村等行业标杆企业,新会柑茶正成为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。
地方标准直击“痛点”
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柑普茶等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,社会资本不断涌入,给新会柑茶制品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据悉,由于新会柑茶制品国家标准、地方标准、行业标准长期缺失,企业自制标准备案成本高、不统一等问题突出,造成新会柑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监管无“标”可依,市场上以次充好、假冒新会柑茶等现象屡禁不止,严重制约了新会柑茶行业的发展。
如何规范并净化市场,让群众喝上正宗的新会柑茶,擦亮“新会柑”这块金字招牌,是亟待破解的“痛点”问题。
为加快新会柑茶行业转型升级,江门市食安办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新会区政府主动作为,多方联动新会陈皮协会、企业,紧密围绕江门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新会陈皮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,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为切入点,于2016年启动新会柑皮含茶制品标准化工作。该项工作得到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,并得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。2018年11月1日,《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新会柑皮含茶制品》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,将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实施。
《标准》规定了新会柑皮含茶制品的水分、铅含量等项目的限量值,特别针对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,规定新会柑皮含茶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食品用香料、香精,其他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)的规定;明确在符合适当条件的情况下产品可长期保存,力求解决此前新会柑茶行业生产不规范、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。
《标准》主要起草人、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院长彭接文表示,制定新会柑皮含茶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旨在服务地方经济,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,实现优胜劣汰,生产出高标准、高质量的新会柑茶制品,让群众喝上正宗、安全的新会柑茶。
多方推动贯彻实施
《标准》规定,新会柑皮含茶制品所用的“新会柑”应符合《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》(DB44/T 601)的规定,即为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栽培的茶枝柑完全成熟的果实,果实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,进一步保护了新会柑地理标志,引导优势新会柑茶产业提高竞争力。
江门市食药监局党组书记、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蔡汉文认为,《标准》的制定立足江门市地方食品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,兼顾新会柑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,贯彻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将是江门市今后推动新会柑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“我们要从企业规范自律、行业协会组织带动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等着手,多方联动,共同推动新会柑茶行业规范发展。”蔡汉文说。
据了解,地方标准出台以前,企业生产遵循的是企业标准。对比现行企业标准,《标准》各项指标要求更高、更严格。《标准》从2018年11月1日发布到2019年5月1日实施之间,有半年缓冲期,这是新会陈皮生产企业制作、包装、运输、存储等各个环节向《标准》看齐的关键时期。
新会陈皮协会常务副会长关炳华表示,企业将以此为契机,积极开展自查自纠,严格对照《标准》要求,加快改进生产制作工艺,自觉做《标准》的践行者,履行好食品安全主体责任。同时,新会陈皮协会严格按照《标准》要求,积极探索新会柑皮含茶制品质量提升举措,做好行业规划、定好行业规矩、服务好行业会员,保护新会柑茶区域特色品牌,维护市场经营秩序;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进一步整合行业优质企业,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,打造更多标杆企业,力争将新会柑茶行业从目前的原料优势向品牌优势、产业优势转变,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,形成以资源、品牌、质量等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,真正做大做强新会柑茶行业。
江门市食药监局局长方国平强调,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严格许可准入,对新开办的新会柑皮含茶制品生产企业规范准入条件;督促企业严把质量关,严格执行相关食品安全标准;严厉打击非法添加、标签标识不规范、假冒伪劣、质量不合格等违法违规行为,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;加强宣传培训,主动为各方释疑解惑,确保《标准》理解准确、执行到位;做好《标准》跟踪评价工作,加强对《标准》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收集完善。
彭接文相信,《标准》的发布实施是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,企业、协会、政府多方推动《标准》贯彻实施,则是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。
无锡毫茶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
在本地有着悠久历史的无锡毫茶,近日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。无锡市农委人士透露,这是该市继阳羡雪芽茶、阳山水蜜桃之外的又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为本土茶叶向外推介、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开辟了新的渠道。
“无锡毫茶生产历史悠久,从明代开始有惠山寺僧人种茶的记载,至今雪浪山上仍保存着148株清代康熙年间栽种的古茶树。”市农委人士说。1968年,我市从福建成功引种福鼎大毫茶、福鼎大白茶等多毫型茶树品种。1979年,经原无锡市农林水利局、无锡市茶叶研究所、大浮林果茶场等单位科技人员历时6年研发,无锡毫茶在引种、培育、加工等方面形成成熟技术。
无锡毫茶产于低山丘陵沿湖茶区这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,气候湿润,日照充足,无霜期长,且土层深厚,有机质含量较高。加工后的茶叶外形呈现条索状卷曲,白毫披覆,冲泡后汤色嫩绿明亮,滋味鲜醇浓厚。据介绍,无锡毫茶已成为我市主要的绿色优质茶叶产品之一,种植规模达869.33公顷,总产量200吨。多年来,无锡毫茶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、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、茶叶国际博览会金奖、历届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等荣誉,并入驻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。
(文章来源:农博网)
安福县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整合提质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
日前,江西省安福县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整合提质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推出茶叶重点发展产业项目,着力提升茶叶品牌效益和综合竞争力,促进茶叶增产、企业增效、茶农增收、产业升级,做大做强茶叶产业。
近年来,安福县抓住吉安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机遇,在武功山山脉山系的洋溪镇、钱山乡、严田镇、泰山乡等自然条件优越、种植基础扎实的传统茶叶优势区域和彭坊乡、甘洛乡、赤谷乡等新兴产区,加大产业资金投入,推广优质茶叶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,建立有机茶叶种植加工基地。同时,以高山有机茶、武功山绿茶、甘洛白茶、赤谷多穗柯甜茶为重点发展方向,提升茶叶品牌综合影响力。
安福县规划,自明年春季开始,每个乡镇(含林场)每年新建一个50亩以上的茶叶基地,全县每年完成新造茶园1000亩以上,茶园低改200亩以上。力争到2020年,全县茶叶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,培育扶持茶叶产、加、销龙头企业1家以上,争创省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,市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,茶叶年总产量达250吨以上,茶叶总产值达7500万元以上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绿色时报)
三峡库坝区夷陵打造“中国茶乡”助力乡村振兴
“我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‘三峡茶谷’,全力打造中国知名茶乡,助力农民增收致富,推动乡村振兴。”近日,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“三峡茶谷”,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畔,是三峡库坝区,也是三峡茶区的核心产地,至今已有1700多年种茶历史,享有“陆羽茶经第一州”“中国名优茶之乡”“全国茶叶行业示范县(区)”等之称。
近年来,夷陵区大力发展茶产业,全面推进“三峡茶谷”百里茶叶走廊农业观光示范带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区茶产业已覆盖8个乡镇145个村,茶园面积23.4万亩,年产量2.55万吨,总产值约10亿元,茶叶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和三峡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今年9月,“三峡茶谷”产业园茶叶深加工、茶机制造、茶科技研发及农旅融合等9大项目集中开工,总投资38.75亿元,涵盖生产加工、机械制造、电子商务、茶旅融合等茶叶产业全链条,将极大促进夷陵茶叶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的深度融合。
为科学引领产业发展,夷陵区还为三峡茶谷指定了相关规划,规划覆盖夷陵区全域,面积292平方公里。据介绍,规划根据该区地形地貌、产业发展现状,按照“1238+N”,即“一城两园三线八茶乡+N个景点”进行了功能布局。
该负责人表示,同时,夷陵区将围绕建设现代产业谷、城乡融合谷、三峡生态谷、长江富美谷的目标,以产业规划为引领,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以技术研发为动力,使百亿茶产业链成为提升夷陵茶产业整体品牌实力,实现产业转型、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。
(文章来源:中新网)